陈宗懋:产前、产中、产后三步走,建立茶叶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在近日举办的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表示,过去几十年,我国茶叶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优势产区更加集中,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国际贸易稳中有升,茶业科技组织完善,国内消费市场巨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我国茶叶农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928.14亿元。虽然茶产业高速发展,但产量高出口数量不高、质量安全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产业的发展,需通过建立茶叶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提升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方面制约茶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茶园面积大、茶叶产量高,目前已经出现供需间的矛盾,规模扩张短期尚难控制;二是产量高但出口数量不高,最高的2018年出口比率为13.9%,2020年降至12.2%,2021年降至11.89%;三是茶叶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影响了我国茶叶的出口。

陈宗懋介绍,调研显示,茶叶产能过剩已在有些地区出现,茶园产能已超出社会需求,现有茶园茶叶年产量超过318万吨,直接饮用年消费量约为180万—190万吨,深加工的茶叶消费量约20万吨,加上出口量,总计消费量近247万吨。

调研结果还显示,除产能过剩导致部分茶园被动弃采外,部分地区也存在受市场效益影响而主动弃采现象。另外,在全球茶叶生产国的国际贸易中,我国茶叶仅占世界茶叶国际贸易份额的20%。从近十年来我国出口茶叶的品类来看,主要以绿茶为主,占到80%以上,红茶次之,占10%左右,乌龙茶、花茶、普洱茶分别占5%、2%、1%。“我认为,我国的茶叶出口和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匹配,国际上80%需要的是红茶,而我们以出口绿茶为主。”陈宗懋表示,此外,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也进一步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质量安全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陈宗懋进一步表示,茶叶中农残和污染物问题依然存在。

创新引领茶园绿色发展

陈宗懋表示,目前茶叶综合效益仍较低,生产成本持续增长,精深加工产品尚未体现较高的经济效益。面对当前茶产业现状,陈宗懋提出了通过创新和绿色发展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安全以及加强饮茶有益健康的宣传等。

从科技创新来看,首先要提高茶园生态环境质量,茶园是茶叶生产第一车间,因此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型茶园,建设茶叶特色优势产区。其次要供应高质量茶叶产品,通过完善茶叶加工标准体系,健全质量全程管控与追溯体系,通过集中化、清洁化、标准化加工,做一批民众喝得起的高性价比、高质量好茶。

陈宗懋表示,从管理创新来看,要六茶共舞、三业交融。六茶共舞即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和事茶;三业交融即一产种植业,二产初加工、深加工,三产旅游、茶叶小镇、茶文化等融合发展。

另外,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约占质量安全问题的80%,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年严格化,同时数量增多,大约每20年残留MRL标准降低10倍。“根据农药残留在泡茶时中的浸出率与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密切相关,残留标准的制定应根据真正摄入人体的农药数量,而不是茶叶中的农药数量,因此,我们在国际上提出根据茶汤中的农药数量来制定残留标准。这个改革为世界接受,使得茶叶中许多农药标准放宽了100—1500倍。同时也对在茶叶生产中使用水溶性高的农药,如乐果等提出安全预警,保障了饮茶者的安全。”陈宗懋指出。

同时,陈宗懋也提出,产前应大力推广绿色精准防控技术;停止高水溶性化学农药在茶叶中的应用,修改现有的MRL标准。产中推动茶叶加工燃料清洁化改革,使用电能代替传统燃料。产后加快茶叶包装物升级换代和清洁化,减少污染源。进而建立茶叶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提升我国茶叶质量安全。

来源:中国食品报

热门活动
秘书处
电话:010-82106329
传真:010-82106329
邮箱:capiaccti@capiaccti.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南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