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省茶叶面积564万亩,干毛茶产量42万吨,农业产值256亿元,分别居全国第4、第3、第2。湖北省农业部门调研估计,2022年湖北茶叶综合产值超780亿元,规模效益居中部六省第一位。湖北已形成鄂西南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鄂东大别山、鄂南幕阜山和鄂中大洪山“五大优势茶区”,并初步形成“五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宜昌毛尖、武当山茶、英山云雾茶、襄阳高香茶、宜红工夫茶、赤壁青砖茶)七大重点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格局。
一、湖北茶产业品牌体系构建情况
(一)龙头数量持续增长。湖北省以“十大农业产业链”建设为契机,持续壮大茶业龙头。截至2022年底,省级茶叶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2家,同比增加40家,国家级茶叶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同比增加1家,位居全国第三;2022年中茶协评选的中国茶业百强县域榜单中,湖北16个县(市、区)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位居全国第一,16家茶企入选“中国茶业企业百强”。
(二)集团组建持续推进。茶产区加快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湖北省茶业集团(2017年)、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2020年)、恩施玉露茶业集团(2022年)、利川红茶业集团(2022年)、宜昌茶业集团(2022年)先后挂牌成立。茶企整合不断取得新突破,萧氏集团于2019年、2021年分别与保康县、竹山县联合组建保茶集团和竹茶集团。2022年11月,宜茶集团收购采花茶业、宜红茶业控股权;2023年5月,宜茶集团、萧氏集团、夷陵经发三家单位合资组建的湖北萧氏茶业有限公司收购萧氏集团涉茶资产,整体提升了全省茶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三)品牌共建共享持续发力。推进全省350多个茶叶企业品牌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模式,省级层面重点打造“五绿一红一黑”七大重点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茶叶销售总额同比增长30%。2023年,重点区域公用品牌赤壁青砖茶、武当山茶、恩施玉露、英山云雾、宜昌宜红等品牌价值分别达到43.64亿元、36.88亿元、32.63亿元、32.47亿元和31.35亿元,同比增长14.36%、9.79%、20.76%、20.17%和23.38%,全国名次分别提升2位、1位、5位、4位、2位,全省22个茶叶商标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当道茶、恩施玉露获“中国优秀区域公用品牌”。
二、湖北茶产业质量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湖北省统筹实施种植业“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在主产区逐步开展整乡、整县茶叶全域绿色化生产行动,加强投入品源头管控,开展茶园土壤治理,推广应用茶园生态修复、绿色综合防控、循环农业示范、茶园机剪机采机耕机防、茶叶清洁化加工等集成技术,开展全域推广绿色食品茶产业试点,创建有机茶示范区。全省推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315.18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1.48%,应用茶园“配方肥+粪肥还田”模式8.35万亩,不断提升茶叶质量安全和产品品质。
(一)推进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实施老茶园改造行动,以“五改”技术为重点,全省改造低效茶园12万亩。截至2022年底,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75.1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到66.5%。恩施州茶树良种化率达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5个百分点。
(二)推进种植加工标准化。2017年起,持续在夷陵区、恩施市、赤壁市、英山县等10个主产县市区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整县制推进示范县创建;在全省5大茶区15个主产县市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111.5万亩,其中2021年、2022年全省分别创建生态茶园23.1万亩、23.5万亩,亩平增值325元,化肥减量22.5%,农药减量达到3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聚焦恩施、宜昌2个市州9个县市200多万亩茶园,建设湖北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2022年组织专家对41家茶叶企业、103个产品标签进行审核,发现解决问题716个,制修订恩施玉露等企业标准、地方标准5个;组织开展茶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帮助企业规范标准流程,为企业降本增收超1.3亿元。
(三)推进产业发展法治保障。2021年推进《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出台,并于2021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湖北省以立法的形式引领、推动、规范、保障湖北省茶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深化湖北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政策扶持“补起来”、优质原料“产出来”、产品质量“管出来”、品牌形象“树出来”、绿色模式“育出来”、奖惩措施“立起来”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依据。
(四)推进标准认证和管理。目前,全省已有25个县210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140万亩。农业农村部多次开展茶叶质量抽查,湖北省茶叶产品合格率近100%,居全国第1位。恩施州开展全域绿色化生产,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2022年全州新增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58万亩,总面积达到77.85万亩,占茶园面积的43%;新增全域绿色化示范乡镇4个,总数达到26个,新增示范村54个,总数达到185个,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2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3个,鹤峰县获“全国茶叶全域有机示范县”金字招牌。
三、湖北茶产业品牌价值提升情况
(一)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系统谋划农产品品牌建设,将包括赤壁青砖茶、恩施玉露、宜昌宜红、武当山茶等茶叶品牌在内的湖北优质农产品品牌纳入全省“10+16”(10个全国性、16个全省性)区域公用品牌名单予以重点打造,推动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发展格局。
(二)强化品牌培育。成功推动包括恩施玉露在内的6个品牌进入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将赤壁青砖茶推荐至2023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评审名单。深化与中央电视台品牌宣传合作,推进恩施硒茶、利川红、赤壁青砖茶、襄阳高香茶、英山云雾茶、咸丰白茶等重点品牌,进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在央视CCTV-1、CCTV-13等频道的黄金时段开展“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广告宣传。
(三)强化品牌推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愿为原则,组织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楚茶论坛”、湖北农博会、华创会、上海进博会、武汉茶博会等茶事交流活动,开展专场推介,提升湖北茶叶品牌影响力。2023年5月,高规格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博会,组织七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茶类共28家茶企抱团参展,现场举办赤壁青砖茶、恩施硒茶、武当山茶、宜昌茶叶4场专场推介活动。2023年6月,联合相关地方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组织重点茶企,先后在乌鲁木齐、博州、伊犁举办三场高质量推介活动,宣传推介赤壁青砖茶、宜昌宜红、英山云雾茶、英山茯砖茶等湖北茶产品品牌。
(四)强化市场开拓。定期开展湖北名优茶·健康沿海行(边疆行)、“一红一绿一黑”重点品牌走进大湾区等活动,积极开拓广东、浙江等沿海和内蒙、新疆等西北边疆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湖北农博会、武汉茶博会、健博会等展会,持续巩固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茶叶交易市场的地位。以中俄“万里茶道”走进武当、孝感茶叶走进俄罗斯、湖北重走中俄“万里茶道”“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为载体,推动湖北茶叶加快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支持孝感红贡茶在俄罗斯成立莫斯科东方龙茶叶公司,支持在俄罗斯和阿联酋迪拜建设“中国茶海外展销中心”,目前省内已有47家企业、省外250多家茶企进驻展销中心。在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中设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支持茶叶电商出口。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近年来,虽然湖北茶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和茶叶强省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茶叶品牌建设全省小品牌多、知名品牌少。虽然湖北省采取支持、引导等方式,集中力量打造7大品牌,但品牌的进一步聚集、提升和塑造还需要一个过程。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参评的118个品牌中,湖北没有一个公用品牌进入前10名。西湖龙井、普洱茶和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82.64亿元、82.21亿元和79.84亿元,湖北省最高的赤壁青砖茶品牌价值43.64亿元,居22位。下一步湖北省茶叶品牌建设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持续开展品质提升行动。支持开展茶叶加工设备提档升级,全面推进茶叶加工清洁化能源改造,建设一批星级茶叶加工厂并授牌奖补;加大对茶叶精准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重点开展高品质绿茶、红茶、青砖茶精准定向加工;坚持开展全省“斗茶大赛”活动,遵循国家标准,分茶类评选奖项,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组织企业参加“中华杯”“华茗杯”等国家级茶叶质量评比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攻关,实施精深加工和多元化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益。
二是加强品牌体系建设。支持省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建设,对标最新国际、国家标准,定期梳理、整合、修订湖北省现有茶叶标准。鼓励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和重点龙头企业联合制定全环节标准化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公用品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分级管理、统一包装标准的标准化体系。组织制定省级茶叶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建立准入、退出管理机制。
三是广泛发动宣传推介。借力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冠名武汉举办的国家级、世界级重大赛事,利用机场、车站、高速、飞机、高铁、地铁等广告位全方位加强广告宣传。持续组织开展中国国际茶博会、湖北名优茶·健康沿海行(边疆行)、“国际茶日”等重大活动,组织核心公用品牌集中对外亮相,提升湖北名茶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