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牌塑造创新模式分析”课题中期会在湖北来凤召开

图片

图:“茶叶品牌塑造创新模式分析”课题中期会现场

7月31日晚,“茶叶品牌塑造创新模式分析”课题中期会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组织,汇聚行业专家、产区及企业代表,共同研讨《茶叶品牌塑造创新模式分析》初稿,为茶产业品牌创新建言献策。

图片

图:中国农村杂志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李永生主持

“茶叶品牌塑造创新模式分析”课题由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于今年4月委托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开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代广告研究中心合作研究,计划于10月完成。课题旨在破解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品牌价值不彰”的问题,通过剖析中国茶产业品牌建设现状、挖掘茶文化内涵、总结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品牌塑造新思路,助力茶农增收与乡村振兴。5月7日,课题开题会已在贵州铜仁成功举办,为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次中期会由中国农村杂志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李永生主持。

图片

图:课题负责人、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原总工程师刘桂才介绍课题情况

会上,课题负责人、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原总工程师刘桂才详细介绍了课题情况。他指出,研究团队已完成报告初稿,内容涵盖中国茶产业发展概况、消费者特征、品牌发展现状和机遇、典型案例分析、基于六力模型的品牌创新模式。“课题不仅要总结案例,更要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刘桂才强调,下一步将结合本次会议意见完善报告,为政府决策与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图片

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代广告研究中心研究员雷颜旗解读报告初稿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代广告研究中心研究员雷颜旗代表主笔专家王菲教授对报告初稿进行解读。从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中国茶叶市场与消费者特征、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她指出,当前中国茶品牌同质化严重、消费转化链条断裂、国际化路径模糊、ESG表达滞后。需通过“六力模型”(产品力、叙事力、资源力等)系统性补足短板,推动从“产品逻辑”向“品牌逻辑”跃迁。

图片

图:专家发言

专家发言环节中,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会长屠幼英;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原党总支书记、研究员谭正初;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导、茶学系学科负责人倪德江分别就加强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融合、标准化建设、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创新发表见解。

图片

图:产区代表发言

产区与企业代表的发言为报告提供了实践视角。来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朱进友,利川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茶产业链链长刘勇,六安市裕安区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兼六安市裕安区茶叶产业协会会长管兵,舒城县茶叶产业协会会长李贤葆等4位代表,分享了各地在茶叶地理标志建设、茶产业链整合、区域品牌协同、企业品牌创新及茶旅融合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各项具体建议。

最后,刘桂才副会长总结指出,本次中期会收集的意见将被系统梳理,课题组将进一步充实案例数据、细化政策建议,确保研究成果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会议的召开,为课题顺利推进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来凤国际藤茶大会增添了产业智慧内涵。

热门活动
秘书处
电话:010-82106329
传真:010-82106329
邮箱:capiaccti@capiaccti.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南414